
::ABOUT::
Hi 我是方一隻
這是我的名字沒錯-方憶芝 Elyse Fang-
平時的領域是攝影和文字
目前在台南的一間小出版工作室擔任編輯和採訪
偶爾兼任平面設計的工作
⋯⋯
我有個壞習慣
我喜歡寫故事,更喜歡分享禮物
我總是情不自禁將這些故事
變成禮物送給身邊的人
這是讓我感到幸福的事情
通常我把這些故事們
寫在文字裡
拍進照片裡
還有畫進每一張給出去的紙條裡
希望未來這些紙條可以成為一本書
讓喜歡的人可以唸出美好的語言
也把美好的經驗傳給更多人
________________
::小紙條計劃::
我喜歡隨身帶著小紙條,或寫或畫
接著把這個時刻分享給身邊的人們
後來我想起那本小時候一讀再讀的
《今天是什麼日子?》
巧巧的媽媽找到紙條時的開心
和我看見人們的收到紙條的表情很像
MonGa夜食吧與台南
小房子速寫是我最喜歡的主題之一,也最喜歡把喜歡的店畫給喜歡的店,對我來說紙條是交新朋友的方法,也總是適用的。
蝸篆居與新鄰居
我喜歡畫下這些日常的場景,當作禮物,畫的當下往往很開心,當送出去時的心情更是加倍喜悅,因為圖畫而與人們產生連結,對我而言是不可思議地美好。
小紙條最奇特的創作地點:
京都的公車上
在京都搭公車的時候,這位婆婆一路上低著頭,摺著紙鶴,分送給公車上的每個人,真的是每個人。
有人露出歡喜的臉,也有人一臉嫌惡的拒絕,收到紙鶴時,我破破的日語跟她道謝,接著我拿出口袋裡的筆記本趕快畫下這個時刻,然後趕緊遞上去!畫得過程很緊張,因為也不知道對方什麼時候下車。
我們無法用言語溝通,但是她收到時的表情,讓我知道紙筆與圖畫是有力量的!那份驚喜和感動我永遠都記得。
在她快下車時,她摺了一頂日本的武士帽給我。
::故事進行式::
和繪本認識的緣分很特別
剛剛好的人事物
剛剛好的生命進入我的生命
·
《旺來的城堡》
2021高雄好繪芽創作班
那一天,阿嬤把裝在鳳梨紙箱裡的小貓旺來帶回家,
隔著紙箱,小小的旺來和害羞的小女孩歐歐對望著,
也在那一刻,他們成為了彼此最好的玩伴。
貼心的歐歐幫旺來蓋了一座城堡,
這座城堡有著繽紛的色彩,
同時也保護著他們遠離所有危險,
包括看起來很兇的鱷魚先生。
但是有一天,城堡壞掉了!
歐歐趕緊找了一個新的城堡
可是旺來不要新城堡
歐歐也不喜歡旺來不和她玩
這下子他們都生氣了!
可是鱷魚先生又來到家門口
無處可躲的他們要怎麼辦呢?《皮猴ㄅㄆㄇ》學習繪本
2021高雄市圖書館彌陀公園分館
合作出版
高雄市彌陀區曾是台灣皮影戲的重鎮
隨著時代遷移,全台灣的皮影戲僅剩下四團仍在演出
而位在彌陀區的「永興樂皮影戲團」至今傳承到了第五代
彌陀圖書館公園分館試圖傳承這項美麗的記憶給更多人
與永興樂劇團共同推出了這本《ㄅㄆㄇ學習繪本》
讓皮影戲的大小故事成為在地孩童學習注音符號的起點
::設計與插畫::
ILLUSTRATION
對我來說設計案最有趣的地方
是從無到有將圖片賦予故事
島嶼的集體記憶DM
2020
這是由一群高雄的老師們,所發起的教學計畫,他們跨科系結合美術、歷史、語文等,從寫信開始到畫一幅祖父母的肖像畫,試圖連結世代記憶並描繪出屬於我們的島嶼和土地。
湠咖啡的招牌
插畫
2020
在台南學甲的湠咖啡,是間有趣而講究的小店,老闆總是會用照片紀錄他美麗的咖啡店。
數位機會中心
交流會海報
2019
數位機會中心是一個將數位資源帶入偏鄉的單位,他們在許多偏鄉社區成立了電腦教室,邀請在地長輩 、新住民與青年,一同來學習與體驗數位,這次的交流會辦在台南,將許多偏鄉的特色都畫進去囉。
多寶藝術學堂
關渡小旅行
2019
多寶藝術學堂是位在關渡的小房子,裡頭有教美術的韓老師與一群泛自閉症的孩子,孩子們的眼光很特別,總是能畫出不同於大家的美景,這次集結了十六位孩子們的作品,進行數位修正後,拼貼排版成這幅地圖作品。
為黃埔新村
製作的漫畫
好朋友是黃埔新村以住代護的居民,在他們屆滿要搬家時,他跟我分享了許多住在黃埔的小故事,希望能把這些畫成插圖,他敘述的黃埔新村就像個溫柔的巨人,像有生命般地守護著居住在這裡的人們與一花一草。
後來插圖和朋友提供的文字集結成一本小書,那本小書讓我想起國小的時候,愛畫畫的我不知道哪裡來的想法,竟然畫滿了一整本空白筆記本的小老鼠漫畫,還非常開心地在班上傳閱著,還成為老師沒收的本子之一,還好他最後有還給我。
::寫字與攝影::
日日寫字是一種習慣
寫字對我來說有很多種意思
除了日常筆記,還有放空時的自動書寫
當然還有寫著人們的故事
日常書寫
2020
採訪文章與攝影集
這三年
參與的工作室製作台南在地的雙月刊「EZ Life」
文字編採、攝影與排版都參與其中
很開心累積了很多人們的故事晴耕雨讀的大鋤花間
人物訪談
於是出版業正火熱的年代,郭雅聰返回山間,就在當初仙公廟的後方,一步一步地栽下對未來的想望。施玲蘭原以為,先生回到山裡也許是一個喘息,只要經過一段山居生活的歲月之後,自然就會再回來台北了!沒想到結果是,施玲蘭整理了行囊,丟棄了書櫃中滿滿的書本,帶著年幼的子女,舉家南遷來到了東山,一家人的生活模樣就這樣被拓印在這蜿蜒的山路中。
深吸一口氣,施玲蘭回想剛開始來到東山的場景,她不諱言一開始回來,孩子們真的很像在受苦,尤其夜裡蚊蟲潛伏,漆黑的夜色彷彿能將人生吞。
記得某個下著暴雨的星期三晚上,車子經過陡坡的泥濘開不上山,施玲蘭轉頭跟孩子們說:「我們衝看看,看三次機會能不能上去。」大雨的夜裡車燈稀薄,母子三人衝上陡坡三次都以失敗收尾,於是三人棄了車,施玲蘭牽起孩子的手,在一片漆黑中逃命回家。
© 2019